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为什么只有一所重点大学呢?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为什么只有一所重点大学呢?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为什么只有一所重点大学呢?
中国 科技 大学曾要迀到河南,己经在南阳选址了,河南省考虑要占几千亩地,还要增加几干商品粮供应的负担,关键是六七十年代臭老九没什么用,婉拒,被安徽捡了个便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国内所有的重点大学,几乎都是西方传教士或者欧美政府所建,象清华,协和,中山,华西,齐鲁,湘雅,圣约翰,河南省处于内陆,不是通商口岸,又战争频繁,没有一个稳定的强势军阀,不能象张作霖建
东北大学,清庭建京师大学堂,北洋学堂。
谢谢您的邀请 幽默一下:我是四川人,工作也在本土,由此您问错人了!
一句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我所能回答您的就是:一所重点!一个名牌学校的创建要诸多因素,不知多少人的努力,经过多少年,才能打拼起来,不是一朝一夕 。...
对于我们:关心、支持、理解教育!教育工作者!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河南有两所重点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211重点工程大学只有一所——郑州大学。其他还有一些院校,比如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科技 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等,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这些院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都不算高。
先来看看,中国的重点大学都有哪些?
“985工程”39所高校,分布于我国的18个地市,其中北京拥有8所985院校,排名第一;上海拥有4所985院校,紧随其后;而陕西、湖南则以拥有3所985院校,位居第三;江苏、山东、四川、天津、湖北、辽宁和广东各拥有2所,排名第四;剩下浙江、吉林、甘肃、黑龙江、安徽、重庆、福建各拥有1所985院校, 而河南0所 。
“211工程”大学,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10所,陕西8所,湖北7所,四川5所,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各4所,天津、吉林、安徽、山东各3所,重庆、河北、新疆各2所, 河南1所 。
河南作为一个拥有9532万人的人口大省,为什么只有一所重点大学呢?
从 历史 的角度看, 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曾长期作为产粮大省,河南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 二是河南为数不多的高校不仅不受重视,反而日益被边缘化 。比如,曾经起点很高,与当时的清华学校(今
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
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局面的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 历经坎坷,多次拆分,严重的削弱了实力。 三是失去了一些机会 。 1969年,中国 科技 大学是有意迁往河南,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行。河南痛失中科大。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河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缺少经济基础的支持,高等教育自然动力不足。 而且河南人口众多,新中国成立后,温饱一直都是大问题,也因此错失中科大。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和南方地区多省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而被定位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综合实力远不及它们。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基础教育薄弱,且受庞大的人口和不发达的经济所累,未能快速发展,这也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河南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不足,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还有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不够准确,缺少特色,片面追求扩张。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 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虽然现在河南高校薄弱,但中原文化底蕴犹在,河南高等教育崛起指日可待。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强,为什么没有一所世界前三十的大学?清北为什么近些年上升快?一是现代科教出自西方,向穷国比较富裕的城市发展的。二是投入,自身的投入。现代科学(西学)与所谓的古代文明没有任何关系。世异时移,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是落后区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靠上下五千年的所谓农耕文化,更不能靠阿Q精神,不是封建王朝的结束,民国会有那么多大师,不是改革开放,中国的大学有现在的成就?科学无国界,我们得从自身做起。教育是我们复兴的最大支撑,这个支撑不是靠人施舍的,而是靠自已努力的。河南在近代是落后的(如果你不承认,那就没办法),这有各方面原因,政治的,战乱的,也有自身的原因,人首先得生存。其余河南在改革开放后大学并不少,而且巨无霸的很多,只是人口和投入不成比例,目前为止,河南生均投入还是全国垫底。华中 科技 大学是怎么发展的?
苏州大学是靠国家扶植的?所以我明白河南只有一个211的原因了。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高考制度的问题,河南报考人数全国排名靠前但是录取的却全国排后,上重本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且本省只有唯一的一个211大学郑州大学,别省重点大学招收河南考生又少,这就是矛盾的激发点了。
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河南没有,也没有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大学,211只有郑州大学,也没有教育部直属大学。
但是,细细思之,河南地区只有一所211高校也并不是全无是处,对此我们不妨辩证看待。
其一,起点公平是公平一词的重要涵义。众所周知,河南地区由于考生竞争激烈,其教育水平特别是考生的应试能力要高于其他考生。在先进高考唯分数论的前提下,河南考生在高考上相较于其他省市考生要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在河南修建几所好的大学,本来河南的考生考试水平就要高,这样只能是加剧教育不公的现状。
其二,能够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河南考生,在能力素质上相对来说定然不弱。通过到异地求学,适应环境变化,接触新鲜事物,可以有效促进其独立性的增强,眼界的开阔,对于其自身发展可谓益处颇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同样,建设几所高水平的高校也不是如斯简单,不仅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人才注入,更需要校园文化的长期凝练、沉淀,而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渐变。而到外地去求学的考生,不妨在学成之后多多关注河南的教育发展,投身于教育事业,这也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也是一种重要促进与推动。
河南这么多学生资源,每年高考后有很多去外省就读大学的,对河南来说就是资源流逝,目前为止河南政府应该重视学生资源,申请更多的211……985工程,为河南的学子求学之路给予方便之门。
看了这么多评论,只能说对网络上一些喷子是无语极了,多一些理性,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好伐?说河南人不好的,河南人口多呀,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呀!说河南人造假货,但是无奸不商呀!没有对假货的需求哪里来的生产假货的?说河南人懒,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也多,农闲下来没事干呀,勤奋的去打个工,就是农民工了,种了一年的地休息一下怎么了?你打工不也要有休息的时候嘛?还有好多,不一一说了。不要拿圣人的标准衡量他人,拿贱人的标准衡量自己,说话负责一点!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靠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谢谢!
不能多,也不允许你多,看看河南考生每年高考的分数和分数线你就明白了,看看看各名牌大学在各省的录取分数就知道了,弄那么多重点大学干啥,你个农业大省,还能成啥精?考的分再高,还有我给你定的线高?你还是回家安稳地种地吧,把机会让给我们北上广的学子吧,我们没地,再不上学,不增加就业压力,给国家添堵吗?和谐 社会 吗,体谅点,做点牺牲,就算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了!!!
大学都是有 历史 的,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又跟国家的战略以及时代的背景息息相关。过去(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比较少,还有许多私立大学,国立大学就更少了(有的公办大学是省立大学),在那时,国立河南大学能排进前十,还是相当有实力的。建国后,院系调整,因为国家要进行工业化,建设新中国急需大量人才,所以,就将许多民国时期的名校拆分,把许多综合性大学的院系分出去独立成专科院校,比如河南农大、河南师范、原来的河南医科、信阳师范等,更有将许多好的院系调整到其它省份的大学,诸如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等,本来经历抗战,河大师生一直在河南的未沦陷区坚守,办学实属不易,解放战争时期更是颠沛流离,一度在苏州办学,在国民党败走台湾的时候将部分师生携去台湾,河大实力受损。更兼有调拨河南大学优秀教师组建新的大学,如郑州大学。诸多原因致使名校实力不在,元气大伤,又兼有河大师生在老省会的坚守,在后来的发展中因为伤了元气,恢复的一直很慢。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资源大区集中,中部省份高校云集武汉,69年中苏交恶,大量在京高校外迁,因诸多原因没有落户河南。在计划经济时代河南也有许多部属院校,因改革开放,国家行政改革许多部委取消,所属高校划归河南省管,在改革开放之初,河南一直享受不了改革春风的政策红利,自从定位为农业省,就一直在输出,过去输出粮食,煤炭(焦作、平顶山),改革开放后输出人口劳动力,没办法,资源归国家调配,国家战略需要河南付出,咱河南没得说。九十年代后,终于迎来改革的东风,郑州、新乡、许昌、漯河等城市快速发展,河南大学所在地开封却因国企改革改丢了方向,发展停滞,原来所属的巩义,新郑,新密等有资源的县划归郑州管辖,在那个输出黑色金子赚第一桶金的时代少了钱,发展很慢很慢,加上领导干部的保守,致使在发展大潮中落伍了,一度到了倒数第二的地步,大学会因一个城市的没落而没落,这一点是肯定的。再说说评985、211的时候,改革春风刚吹到河南没几年,参评是要靠实力的,本身河南在计划经济时代河南的大学就是被“剥削”的对象,实力肯定不及那些实力被增强的高校,985没河南的份儿,咱认了,211还评不上!没办法平均给河南一所,(体现教育公正),论名声河大比较好,论实力基本差不多,但郑州大学在省会,省里倾向于郑州大学,但为了照顾河大的情绪,在省内也给了河大211的待遇(在省内分配资源的时候多照顾河大一点儿)。近几年大家都了解,大学的发展快慢跟城市发展的好坏有很大关系,比如
兰州大学的境地。河南省倾全省教育资源发展郑大,211不再扩容,河大升格无望,只求教育部在高考的时候多多照顾,因为在原来全国统考的时候还好,全国一张卷,大家放在一起评比一起录取(虽然也是按省录,起码比现在好点儿),到后来这些名校受所在地影响越来越大,都向本省倾斜,眼看河南要吃大亏,没办法,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和教育厅长就得经常往北京跑,不能白白埋没了河南的人才,逐渐名校都适量增加在河南的录取人数,这只是照顾性的,现在评的一本录取率河南依然是倒数,这还是将河南农大,河南 科技 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省属院校部分专业调整至一本招生,河南的一本分在许多省只能上二本,而且不是很好的二本,就连郑州大学在河南招生,现在已经高出一本线七十多分了!可想这个一本录取率是水分得有多大,加上河南的父老乡亲都很重视教育,从小孩儿起都得拼命,河南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河南的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这么差的条件下,还能有八十多万考生参加高考,不至于让诸多考生辍学,在此向父老乡亲致敬,向基层教育工作者致敬,更向为了出人头地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河南学子致敬,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虽然没受多少照顾,但我们得自己去努力争取,那些依然对河南考生,对河南教育说三道四的应该思考一下,虽然还有几个省份和河南情况差不多,但都是倒数的,看看名校在河南招生占的比例,拿出来比一下,这才是关键,那些名义上的一本录取率掩盖了背后更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而且那些从名校毕业的河南学子又在为那些大城市的建设做着贡献,不要说为什么不回河南发展的话,大城市在吸血,有产业,有人才,才有发展,武汉的光谷,就是武汉的六七所211支撑起来的,靠着上百万的在校生,发展动力可见。只愿河南学子在外的能为家乡挣口气,有能力了回家发展河南,带动河南产业,让更多的在外学子能在家乡工作,人才回流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家乡。
一个省的好大学多少,是由两个初始条件决定的。第一,解放前这个省(市)是否建立了大学而且已经在某些学科具有了全国影响力。现在好大学多的省市有的就是解放前就有了几所好大学比如北京的北大清华,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武汉的武大,南京的南大东大都是解放前就已经存在的,而且当时就很有名。这些学校因为以前的名气,在解放后继续得到重视,成为教育部(文革前为高教部)直属大学,因而学校继续发展,名气也越来越大。第二,新中国建立后,在兴建一大批高校时,是否具有高校布局的区位优势,即是否具有经济发展的地域优势使得国家决定将兴建的高校放在这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领导是否到中央去争取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武汉,现在的华中 科技 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等以华中开头的大学都是在建国初兴建高校时,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放在武汉的。还有一个条件,就是1970年,当时为了战备,将一些位于北方可能受战争影响的高校转移到内地,但这个条件受影响的省和大学都不多。比如哈军工一部分迁移到长沙成为今天的国防科大,一部分迁移到南京成为今天的
南京理工大学。具体到河南,可以说,第一个条件,河南没有什么优势。虽然,现在的河南大学在解放前就建立了,但没有什么全国影响,解放后也没有得到很大发展,在加上所处地理位置也不好,以至于虽然建校时间长,却不如解放后建立的许多大学,比如北京的北航,武汉的华中 科技 大学。在解放后兴建大学时,河南也没有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而且,河南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尴尬,武汉有许多华中开头的新建高校,广州有许多华南开头的高校,上海有许多华东开头的高校,成都有许多西南开头的高校。这都是这些地方是当时的地区中心决定的。其实,不仅是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江西和福建都是一样的。最后一个机会,河南没有抓住,就是中国 科技 大被河南拒绝了,结果被安徽抓住了。所以,河南考生多好大学少不能怪中央,因为这是河南的各种初始条件导致的结果。

各省份高考人数
2023各省高考人数:河南131万人,山东80万人,河北83万人,四川77万人,广东70.2万人,湖南65.5万人,广西61万人,安徽60.1万人,江西57万人,贵州47.8万人,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云南38.3万人,浙江36万人,山西33.7万人,陕西32.3万人,。
重庆31.4万人,辽宁19.1万人,新疆22万人,甘肃24.7万人,福建21.8万人,内蒙古18.5万 人23.黑龙江18.2万人24.吉林12.5万人,宁夏7.8万人,天津6.8万人,北京5.4万人,上海5.1万人,青海5.6万人,海南6.3万人,西藏3.2万人
2023年高考各省人数显示,河南省以131万人位居全国第一,高考生源大省山东以80万人紧随其后位列第二,河北、四川、广东分别以83万人、77万人、70.2万人分列第三至五。高教资源大省,湖北46万人、江苏40.6万人、陕西32.3万人、北京5.4万人、上海5.1万人,均位列前十名之后。
创造网
各省高考实际参加考试人数要低于高考报名人数,这是因为高考报名人数中有一部分通过参加高职院校单招考试已经被提前录取,还有一部分考生由于参加某个学科竞赛已经被提前保送录取。
各省高考优质大学录取难易程度
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的高考考生是最值得“同情”的考生,尤其是河南、河北。河南、河北均无985高水平大学,甚至高水平的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都没有。河南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名单,河北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
从高考录取率来看,虽然河南、河北高考录取率并不低,但高水平优质大学的录取比例特别少。以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例,清华北大在河南全省录取的人数还不及北京海淀一个区。如果按高考人数来换算,河南每5000名高考考生中才会有一名学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而在北京,每500名考生中就有一名学生可能被清华北大录取。
山东、河北的考生虽然比河南要稍微好一点,但情况也不乐观。四川、广东、湖南、广西、安徽等高考生源大省考生考取高水平大学的难度也不小。这就是典型的起跑线不一样。例如,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的考生,相信没有谁不羡慕的。这些地方的考生人数特别少,但高水平大学却特别多,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
北京集中了全国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资源,上海虽然高等教育不如背景,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高等教育资源正在呈现出后发赶超的势头。天津稍逊风骚,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实力还是很强劲。
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省高考考生面临不同的竞争压力。由于高考录取是分省进行,因此高考的竞争也只局限于本省内的竞争。想要降低竞争压力,最佳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扩大本省优质高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同时积极争取外省高水平大学向本省多投放招生计划。

适合中等生考研的五个专业,过线录取几率大,大多数都能跨专业考?
创造网(https://www.czcswd.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适合中等生考研的五个专业,过线录取几率大,大多数都能跨专业考?的相关内容。
人们常说高考是决定命运的考试,考试是决定前途的考试,不仅能提高学历,在就业竞争中也很有利。
但是,现在的报考情况并不乐观。 这几年,报考人数持续增加,录用人数也在增加,但整体上跟不上报考人数。
以高考时间计算,目前已进入百日冲刺阶段,考生时间紧迫,百日冲刺阶段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有些同学准备充分,已经复习了两轮甚至三轮,但心里还不低。 查明其原因果然难度太大了。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报考难度最低的五个专业。 过了国家线基本上就被录取了。 一般是冷门专业,但大部分都可以跨专业报考。 适合中等生。 我们一起看看你考的专业有没有。 一.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常见的专业课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 因为是专业比较对口的专业课,尤其是数学不好的学生,教育学不考数学,专业课也很简单,所以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并不高。 虽然很多考生选择跨专业报考教育学,但近年来国家线不断上升。
从专业性质来看,教育学主流是教师培养专业,偏文科,也比较热门,但难度要比法硕专业低很多。 除非报考北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样的一流师范大学,否则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去排名靠前的211师范大学相对容易。
推荐高中:
吉林师范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等。
全国排名一般在100-300之间,师范类院校排名前50位,与部分211师范院校相比难度较低,非常适合中考。
二.
药学专业
众所周知,医学系是研究生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研究生升学率非常高。 本来医学专业就太“庞大”,很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 985和211大学也不例外。
但药学是医学类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与
临床医学、医学技术、
口腔医学等专业相比,药学是研究生升学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此外,国内大多数大学不招收药学专业的学生。 本来医学系的专业性就很高,对医学系以外的专家来说难度非常高。
但是对于学医的学生来说,如果你没有专业学习,处于中等水平,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上研究生院考临床医学难多了。
推荐院校:
广西医科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贵阳医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
中医学院、
昆明医科大学等国内医学类院校中,大多数排名前30位,医学类专业实力较强,适合中等医学生。
三.
历史学专业
说起历史学,大家都知道,这个专业在大学里是比较冷门的专业,考生的竞争压力比其他热门报考专业小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对于成绩一般尤其是想上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历史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今年历史学的国家线涨幅很大,A区和b区都上涨了十几个百分点,但对很多人气专家来说难度很低。
毕业后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以研究生身份参加考试更有利,将来还可以去党政机关、新闻出版社、研究所等事业单位,前景很好。
推荐院校:
苏州科技大学、
延边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都是优秀院校,历史学科评价均为c类,而且这些院校的历史专业基本排在前40名。
四.
物理学专业
物理学由于其专业本身的原因,在本科专业中属于就业率低的专业。 另外,由于该专业跨越考试的学生较少,而且物理学专业招生人数较多,所以物理学专业报考难度相对较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物理学考生,进入211大学的概率也非常高。
推荐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等。
物理学专业评价为B级学科以上,实力较强,但报考难度也不低。 毕竟有些大学是“双一流”的大学。
五.
心理学专业
我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大学并不多,是比较冷门的专业,一般来说,报考心理学的人数也比较少,所以报考难度相对较低,竞争压力也较小,过了国家线录取概率非常高,非常适合中等学生。
分享考研成功上岸的前辈的经验,去得分高的学校参加考试,过了国家线后去非全日制研究生院申请调剂。
她认为目前硕士都是自己出题。 专业科目的难易度不同,开卷的余地也不同。 首先要考虑的是过国家线。 由于很多非全日制分数线低到国家线,仍然不满意招聘,每年都有很多调剂学生。
推荐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等。 在中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大学并不多,但这些推荐的大学心理学专业在国内都有一定的名气,学科评价在36名以内( C-以上),实力很好。
哪些专家不建议进行专家间试验? 例如,法律系专业、语言系专业、医学系专业,当然也有特殊专业,但不建议进行交叉测试。
以医学类专业为例,因为医学类专业与其他普通科专业不同,专业性强,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无法跨越专业考研。
不仅如此,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数倍的医学学习和实习证明等,本科必须是医学专业,才能高概率进入研究生院横穿考试。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不擅长数学的同学,考研写报告时尽量避开报考数学科目的专家。 是道理。
笔者点评1、从报考难度看。
上述共有的5个报考难度较低的专业,除教育学外具有共同的特点。 也就是说,报考比较冷门,适合中等考生报考。
另外,从专业上看,除药学专业外,其余专业的专业难度一般都不是很大,本专业考生报考更为有利,对于中考生来说,报考211高中的概率较大。
2、从本科学习水平看。
笔者不建议跨专业考试。 高考选出来的大学专业,大学已经学习了四五年,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再准备一点也许就能考上研究生了。
交叉专业考试的情况下,风险会变大。 因为面对新的领域,在专业学习中是陌生的,就相当于在零度基点读研究生,复习准备是没有底气的。
以上分享的5个专业都是报考难度较低的专业,虽说过了国家线录取概率很高。
但是,必须牢记,考研是一场“硬仗”。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即使复习充分,也不能放松警惕。 结果,直到最后一刻,一切都是未知的。
所以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登陆。
那么,你认为有什么样的容易考研的大学专业? 另外,你认为什么专业适合中等生读研究生? 欢迎大家补充。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以上就是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为什么只有一所重点大学呢?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创造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创造网:
www.czcswd.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