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 12:47:52 | 创造网
在古代走科举之路是很难的,古代的人要想考科举,首先购买书籍,还要不定期游学,这些的花费都非常的高,而且古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不发达,如果是要买教材的话价格会很贵。很多人家都买不起书,只能自己摘抄,而且各地的学子想要考科举,就要上京赶考,到州府和省城参加科试和乡试。另外学子参加游学需要的路费和餐饮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一般的农家本就供应不起,如果不是富家子弟和家境比较丰厚的人是不可能考的起科举的。
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岁。一个学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入学府读书,到35岁才能考中进士,可见中国历史上考中进士的概率有多难,其次就是进士的录取比例低。在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中,平均一年只有375万个读书人考中进士。古代进入仕途的路径较少,一般学子除了考上举人和进士,其它很难有途径进入朝廷为官,所以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荣,所有人的目标几乎一致。参加科举的人比较多,录取比例低,可见科举之路的难度有多高。
自隋唐以来,古代的官员,尤其是文官,基本都是科举选拔上来的。但是在古代,能考上科举的人他们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从他们入学到科考,中间要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他们读遍了所有的《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左传》这一类型的四书五经。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要熟背这些文章,还要写很多应试文章。除了专读书本上的知识,他们还要了解时事政治,可以说当时能考上科技的人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需要熟背这么多书,对于他们的记忆力学历的很大的考验。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情况录取率为6%。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唐朝科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有进士、明经科目,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熙宁兴学 ) 。明清科举改为八股文。
科举制度的主要科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
科举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礼部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省试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二、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创造网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考试形式
一、墨义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二、帖经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三、策问(时务策)
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
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四、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加试帖经若干条和杂文二首,至此,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
创造网(https://www.czcswd.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从令狐楚的事例当中,浅谈对古代科考竞争激烈程度的认识的相关内容。
古代的科场很是激烈,虽然不如战场一般充满了血腥气,但是科场上的竞争仍然是白热化。唐朝是科举繁荣发展时期,由于朝廷的大力扶植与宣扬,使得科考成为备受读书人追捧的对象。除了以才华大小取人之外,古代的科考还常常发生很多趣事,例如有的考生仅仅通过一篇赋作就可以被录取。虽然在史书上,这样的考生数量较少,不过也正是由于数量少,所以才会成为科考当中的奇迹,或者说是科考成就成就了这些人。
古代的考试非常激烈,但是激烈到什么程度呢?本文以令狐楚事例为主,解释古代科考激烈性。令狐楚案件虽然是地方上的一个科考,但是由于令狐楚所在的地方年年科考成绩较好,并且最后的录取率较高,因此,在当时,令狐楚所主管的考场在当时备受读书人的欢迎,同时也因为录取率高,所以令狐楚所在的地方考试成了聚集了很多有才华的。当一群有才华的人聚在一起考试时,科考的氛围一定相当激烈。
竞争激烈是古代科考的一个特点,由于科考聚集的是全国各地的人才,当很多人才聚集到一起考试的时候,由于录取名额有限,所以竞争相当激烈。从地方到中央,每年的考生很多,但是被刷下来的考生也很多。有的人甚至考了几十年,有的人可能以此就会考中。总而言之,科考的竞争程度是读书人一较高下的战场。
从令狐楚的例子当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科考有多么的激烈。之所以以令狐楚为例,是因为令狐楚所在的华州是唐朝地方科考录取率最高的城市,当然,华州科考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录取率,令狐楚本人功不可没。令狐楚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五岁就会写文章,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有一个小的事例可以说明令狐楚的才华,太原的节度使突然暴毙,按照唐朝的规定,节度使可以自行规定下一任节度使,但是由于太原节度使突然暴毙,没有没来得及交代后事,也就是没有交代由谁担任下一任节度使。
由于按照往常惯例,一般来说节度使的候选人仍然由本地人担任,但是太原节度使还没有选择候选人,更没有将候选人名单告诉皇帝,所以太原旧部担心皇帝会另派他人担任太原节度使,一时间军心惶惶。于是他们找到令狐楚,想要令狐楚代写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太原节度使突然暴毙,现在节度使的位置已经空了出来,需要再任命一个节度使。除此之外,太原旧部还要求令狐楚将节度使担任的管理婉转的写在信中,目的是让皇帝按照往常惯例任命节度使。令狐楚费心写完之,所有的太原旧部们看到信的内容,都因为感动而哭泣,从此军心稳定。
由此可见,令狐楚非常有才华。同样,他也非常有政治眼光,在他担任华州刺史之后,很快就改革了科考。在当时,科考一一般分为三场考试,也就是三个科目,分别是诗赋、策论以及贴经。但是令狐楚非常有才华,也因此,他对有才华的人更为严格,他将考试分为了五场,分别是诗、歌、文、赋以及贴经,由于令狐楚改革了科考,提高了科考门槛,所以来华州考试的考生就比较少了,之所以变少,除了考试科目变严格之外,更因此主管老师令狐楚的严格判卷。
虽然人数较少了,但是并不代表没有人考试,有一个叫卢宏正的考生参加了令狐楚的考试。一般的考生,遇到严格的考试,都会掂量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被录取。卢宏正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所以很大胆的选择了华州科考。此时,由于华州刚刚进行了科考,所以很多人看到需要考五场的条件之后,就离开了,等到卢宏正赶赴华州考试的时候,当时考场上就他一人。
也因为如此,令狐楚对这位考生就特别的关照,这种关照体现在生活上,令狐楚派人照顾卢宏正,好吃好喝的对待卢宏正,还将卢宏正安排到舒适的酒馆当中居住。从令狐楚的做法上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当时的考生确实少,二是令狐楚对待人才的态度好,三是令狐楚想通过卢宏正做一次广告,告诉天下人只有有才华,到了华州就会受到很好的礼遇。
由于只有卢宏正一人考试,所以令狐楚没有规定考试的时间,之所以不设置考试时间,一是因为考生只有一人,使得阅卷的时间变少,二是令狐楚特别讲究精华,不追求速度。
所以卢宏正有足够的时间考试,也有足够多的时间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就在卢宏正刚考完第二场的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他的出现使得卢宏正瞬间黯然失色,此人就是马植,他也是一个考生,前来华州考试。马植是一个很有家庭背景的人,但是他却不想学习家里习武的传统,而是走上的文人仕途。
马植的出现对卢宏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马植因为一篇赋而受到令狐楚的赞誉,也因为这一篇赋使得马植成了华州考场的解元。虽然卢宏正得了第二名,但是这并不是说卢宏正才华低,或者是由于人少,所以卢宏正的才华才得以展现,相反,其实卢宏正的才华也不低,依据是后来卢宏正做到了尚书的位置。
马植和卢宏正,都拥有非同一般的才华,但是经过科考的竞争,必然要从中选出最优。卢宏正本来准备充分,马植的突然出现,打的卢宏正一个措手不及。这个事例说明,即使准备的再充分,也会存在激烈的竞争。
初唐时,地方主考官可以对科考进行独立的改革,这说明了当时科考的灵活性,同时也说明了改革者对科考的认知以及改革者的才华。令狐楚对科考的改革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科考还不完善,还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
令狐楚对科考的改革对唐代的影响较大,自此以后,五场考试渐渐成了全国学习的目标,并且也大大的提高了考试的难度。之所以全国学习华州科考,原因有两个,一是华州科考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读书人的环境越来越好,水平也就越来越高,所以提高考试难度,也是为了适应读书人的水平。
古代科考竞争激励,从卢宏正和马植的事例当中就可以看出,即使准备的很充足,例如卢宏正生活准备充足、时间准备充足,但是由于马植的才能更高,所以令狐楚面临着新的选择,马植成为解元,卢弘正成为第二名。这种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科考特点,使得考场变成了一场白热化的战场。考场上,考的不仅仅是才情,也是态度,令狐楚重视才情,给予卢宏正和马植同样的时间待遇,所以,卢宏正败下阵来,是由于才情不如马植的缘故,由此可见,才情是科考竞争的关键,科考是才情释放的平台,所以古人科考的竞争,其实究其根源,就是个人才情的对比。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唐摭言》
以上就是创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古代,你知道考中进士到底有多难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创造网:www.czcswd.com古代进士明朝一届有多少名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清代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亦称中式进士,其名额每年平均300名左右,各省额数以到部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故被取的并不全凭文艺。会试录取榜揭晓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主要是定名次,参加殿试的,几乎无一不被录取。明代会试名额,少至32人,多至472人,或100人、200人、250人至300人
古代高考从秀才考到状元最短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时间赶得上且屡考屡中,一次成功,书生到状元至少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科考、乡试、会试、殿试七次考试,殿试只考一场,其余各次考试三到五场不等。如果时间来不赶直接科考,则在科考前一年还有个岁考,到状元共八次考试。因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免朝考,其余进士在殿试之后还有个朝考,所以从书生到进士正途授官,如果全部一次成功,则至少是经过八到九次考试。最快
你知道78年高考是什么难度吗?难度稍高,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考试难度。1977年恢复高考,由于历史原因考生普遍基础差,所以当年考试试题难度相对较低。但是之后难度逐年加大,但相对现在而言还是很简单的。竞争激烈。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考生积压,另一方面,国家急需培养人才。也就是说既要解决上学问题,又不能放松质量问题。
2010年江苏高考录取率逼高教改革再发力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近日顺利结束,我省高考录取率首次定格在“80%以上”,不仅超出78%这一原先预计数据,也创出了历史新高。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高录取率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高录取率时代”高校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现状:2010年多省高考录取率创新高据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你知道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专业代号是多少吗?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专业组代号:01专业组:183801,02专业组:183802,03专业组:183803,04专业组:183804,杏林学院06专业组:183806。南通大学杏林学院(NantongUniversityXinglinCollege)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学院始建于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相同点: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
高考报名时的密码被人知道了有关系吗(专业人士进)1、一般情况下,高考报名的密码泄露不会有什么危险。2、不过,从最坏的结果考虑,如果你的密码被不怀好意的人知道,这个人就可以进入你的高考填报志愿网页,你填报的高考志愿就有被修改的危险,所以要注意自己高考密码的保护,尽量不要泄露给外人知道。3、如果密码已经泄露,你可以进行密码更改。4、除了你的高考志愿有可能被修改外,不会有其他危
2023年山东省高考数学难度2023年山东高考数学试卷总体难度适中,与往年相比略有提高。考题概述2023年山东高考数学试卷总体难度适中,与往年相比略有提高。试卷涵盖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规应用,难度较为均衡,针对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相应难度的题目。高考数学命题趋势从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命题趋势来看,试题难度逐年提高,并且注重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应用能力,突出数学在科
2024-02-01 09:08:27
2024-02-01 08:35:31
2024-01-27 14:52:50
2024-01-27 12:09:10
2024-01-30 03:15:58
2024-01-27 01:09:33